2020年6月22日 星期一

住屋負擔重有損健康?

報章報導,香港學者的研究發現,住屋負擔過重會損害身心健康發展。這似乎不是什麼新發現,而是人所共知。曾經租住或購買私人物業的人都知到,香港樓價高、租金貴,小業主或租客都怕失去工作,日常又節衣縮食,希望保持穩定收入,月底可如期供款給銀行或交租給房東,經濟及心理負擔的確不輕。

學術機構研究的分別,在於較有系統。中大在20142015年訪問了近2千個隨機抽樣住址。經過調整人口特徵,社會經濟特徵和生活習慣等外在因素後,研究發現住屋負擔能力較差的人士,有37.7%的生活必需品如食物、衣服、醫療和家居用品等,都有短缺情況,有損身心健康,令人憂慮。結果,研究得出一個大家一直都建議的建議:政府應增加公屋的供應,解決長遠房屋問題。

5 則留言:

  1. 大城市的房價貴,是普遍的現象,不獨香港,只不過香港的樓價和租金一直在世界前列,市民的負擔也份外吃力。

    有些人說,什麼社會研究早有答案,目的只是要去證明「結果」。可能有人希望政府多建公屋,於是委托學者去證明政府要多建公屋。負擔重,令人憂煩,有損建康,三尺小孩也明白。生活得不開心,有何解決的方法?

    小弟曾到非洲,非洲某些部落的土著,住的是泥屋,沒有水電供應,相信「樓價」不會貴到那裏,非洲方著很樂天,也很易滿足,快樂指數相信勝於不少文明國家的人(不妨也委托學者做些比比較報告)。但有多少人希望移民到非洲?

    神學家奧古斯丁曾自述,他在米蘭街頭遇上一個自得其樂的乞丐,自感不如。他想,若在快樂和憂患中選其一,當然是選前者。但他再想,若要如乞丐般生活才可自得其樂,那麼,他卻寧願做回憂患的自己了。這是他對人生的困惑。

    香港的樓價,物價均高,許多人仍然寧願損害健康,一面喊苦,一面在捱。這他是他們的人生困惑。

    回覆刪除
  2. 更正,第三段:非洲土著很樂天。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新月人認識很久的一位CEO曾說過,一個地方樓價雖高,但仍然有人購買,即是有承接力,即是人們願意居住或投資於該地方,反之,一個地方樓價平,但都沒有太多人購買,即該地方吸引力不大了。

      香港樓價高,但購買者眾,所以愈升愈有。當然,供樓是壓力,而社會上亦很多人負擔不起,所以政府一直有興建公屋,照顧他們需要,只是供應追不上需求。

      刪除
  3. 新月人說得對,香港樓價高,但購買者眾。可惜是一般年輕人大多買不起樓。新樓的平均呎價至少萬多元,非一般人可以負擔。所以,有人說近年的私樓並不是以香港人作銷售的對象。

    香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,有不少居住在公屋的家庭,父母半生辛勞,供養子女成材。子女長大後,有能力購買私樓,和父母遷出公屋,改善生活環境。今天,此調不能再彈了。倒轉是成功靠父幹,買樓父幫忙。父母把供完的樓宇再加按,以助子弟買樓作首期,此種例子比比皆是。

    做CEO的,很多已上了岸,住在高樓大廈,生活「離地」,可能已忘了民間疾苦。在香港安居樂業,再不是卑微的願望。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住屋在各時代和地方都是一個社會問題,只是以不相同形式出現。記憶所及,遠至唐代,詩人杜甫也有「安得廣廈千萬間,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」的感嘆,可想這是個既古老又現代的問題。



      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