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4月6日 星期四

舂坎角至赤柱漫遊

舂坎角位於赤柱西面,舂坎角赤柱,沿好走遊。有多線交通前往舂坎角較快是由港柴灣站乘16M小巴舂坎角迴旋處

向前沿舂坎角道走近觀是怪石嶙峋的山坡,遠看是優美的舂坎灣和遼闊的海景。

走了約20分鐘,經過慈氏護養院後,來到舂坎角出現一個半球狀建築物體,日的英軍炮台,建於1930年,近看似有清彈痕,但大炮搬走,換檯椅。從石階走到海邊的半圓形瞭望藍天碧海,觀遼闊。

從公折返舂坎角迴旋處後,在舂坎角道旁邊轉入通往馬坑公園及赤柱的小徑。馬坑公園沿赤柱灣海及依山坡而建,設多個景點,包海風臺山頂觀臺等但要沿梯或向下爬坡,才可逐一到達,不過有歷史性的北帝廟和千年古井,卻可漫遊而至。

馬坑公園的正門離開經美利樓和赤柱廣場回赤柱巴士總站,結束舂坎角赤柱的短程遊。

2 則留言:

  1. 小弟發思古之幽情,舂坎角曾是英軍在二次大戰前保衛香港的據點。當年英軍興建砲台和工事,目的是防止日軍從港島南面登陸。

    香港保衛戰從1941年12月8日至12月25日,只短短17天,但有不少感人的故事。在港九、新界遠足,看見這些殘留的歷史遺跡,亦需認識歷史真正的一面。

    近來很多人吹捧「東江游擊隊」,但除此之外,對當時為香港捐軀的將士,卻少有筆墨。

    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前,英國在遠東的軍力很薄弱,英相邱吉爾和其他高級將領主要關注的,乃是歐洲戰場。幾經協調,在由英聯邦國家加拿大抽調兩千名新兵支援香港,一方面向日軍顯示,英國不輕易放棄香港,一方面是激勵香港守軍的士氣,率領加拿大軍來港的是羅遜准將(J.K.Lawson)。羅遜到港視察後,發覺香港的防線單薄,人手又不足,一旦開戰,絕非日軍的對手,他向倫敦要求爭援,但英國當時正被德軍打得喘不過氣,那有餘力?羅遜唯有和向部下表示,以現有的軍力,盡量抗敵。看來他已抱了必死的決心。

    日軍向香港發動攻擊,人數是六萬,遠超當時英指揮官所估計。香港的守軍,包括二千加拿大軍、駐港英軍(不少是印度兵)和香港義勇軍,合計只有八千人。論兵力、論裝備均強弱懸殊。

    不消五天,日軍已攻破新界的防線,直入九龍,英軍撤守港島,兩軍曾隔岸砲戰。日軍迅即渡海,在北角一帶登陸。當時駐港島的英軍分為東西兩部,西部旅即由羅遜指揮,但東西兩部相隔遙遠,後又被日軍阻隔,難以呼應。羅遜的總部在今黃泥涌峽道,日軍佔領附近的高地後,羅遜只得和下屬負隅頑抗,堅拒投降。12月19日清晨,他和下屬突圍,中彈身亡,日軍後敬其身份,翌日為他安葬。

    羅遜是加拿大在二戰時陣亡的最高級將領。當日的加拿大二千援軍,除少數被俘者,可說全軍覆沒。小弟多年前曾到埋葬這批英勇將士的西灣國殤紀念墳場吊,一列列白色整齊的墓碑上,刻有這批身葬異鄉的將士的名字和官階,觀者無不肅然。

    香港保衛戰是香港歷史的一部分。從客觀的角度認識這一場戰爭,方才是香港學生的「國民教育」。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閣下對歷史博聞強記,新月人佩服。國家及本土歷史,是國民不可忽略的認知部份,人沒有過去,怎會有現在,沒有現在,怎會有基礎展望將來。

      可惜以前香港的歷史教學方式,著重背書和強記,嚇怕了學生。但看閣下寫的史料,卻趣味豐富,皆因閣下消化了再寫出來,好讀得多了。以前的軍人有視死如歸的精神,令人敬佩。香港地方細小,但因為是個很開放的地方,所以史料豐富,港人應多加認識,亦應是香港的國民教育的一部份。只恐怕這種主張會被認為過於「本土」,不夠「一國」,其實兩者可以兼容,只是說來話長,就此擱下滑鼠好了。

      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