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28日 星期四

雪芳蛋糕與誠實豆沙飽

異地遊子歸來,懷念當年美食,欲趁機大快朵頤。最想吃的是誠實豆沙飽,但卻遍尋不獲,其他種類的豆沙飽仍然有售,且價廉物美,只是非此君所好。問店員,回答說因乏人問津,近年已停止製作誠實豆沙飽。

誠實豆沙飽既不可得,此君又尋找另一美食雪芳蛋糕。這次沒有失望,餅店供應充足,還增添了許多新口味。如果懷舊,則當年學生至愛的個別包裝小型雪芳蛋糕,在超市及便利店,仍可買到。失之東隅,收之桑榆,以雪芳蛋糕代替誠實豆沙飽,亦無不可。(網上圖片)

2025年8月25日 星期一

加拿大與阿拉斯加遊記(十)

第五部  加拿大  道森市(Dawson City)、溫哥華(Vancouver) (圖片及文字:比利)

由阿拉斯加回程,先到育空(Yukon)的道森,停當兩天,才飛溫哥華。這是三十天行程的尾聲了。

育空在加拿大的西北地區,面積四十八萬平方公里,但人口僅四萬多人,以流經此區的育空河為名。在加國各省中,育空最少人認識,也不是一般的旅遊重點。我們從阿拉斯加來到道森的機場,一個最細小的「國際機場」,除了我們的737客機,看不到其他的噴射客機了。機場的海關是一座細小的平房,只有兩位海關人員,詢問了一些簡單的問題便放行了。在這裡工作,真是極清閒的優差。

道森市位於育空河畔,只是一個三十多平方公里的小鎮,人口約二千多。它和阿拉斯加的史可威,同是淘金熱期間著名的地方,但比起前者,道森市更具十九世紀的特色,鎮內沒有柏油路,可能是刻意如此,才有舊鎮的風情,但是泥沙鋪成道路,風起沙塵飛揚,雨後泥濘滿佈。

道森有學校、社區圖書館、大型的雜貨店、加油站等基本設施,但電訊網絡不甚穩定。想不到偏遠的小鎮,也有一家中國餐館。廚師是一個來自溫哥華的女士,她說每年只會有半年營業,秋冬旅客甚少,她會返回溫哥華。此外,我也光顧了一間名為Kurt's Pizza的薄餅店,很小的一爿店子,只售外賣,夫妻檔經營。該店以楊木作焗爐的燃料(Poplar Powered),薄餅香脆可口,風味絕佳,遠勝於很多著名品牌,小鎮也有如此佳品,實在難得。

旅客到道森鎮,多是在河道上和附近的山區觀光,並到訪當年淘金的遺址。我們參觀了一艘棄置在河道上的Keno號淘金船,這艘船的吃水深度只有兩英尺,故可以在淺水區和沙洲附近中航行。這些船當年在河上採金,船上依然保留著那時所有的輸送器材。

育空河(Yukon River)是北美洲主要的水系,發源於加拿大的育空地區,全長3,700公里,經阿拉斯加流入白令海,是十九世紀末淘金潮重要的運輸途徑。道森市枕在河旁,由市區走幾分鐘,就可到達河邊的小徑,夏季長了很多不知名的花朵。育空河很廣闊,水流也急促。今天河道運輸已式微,但在河面乘船觀景,倒是好的活動。

道森鎮沒有現代高樓,全是兩至三層的房屋,但這些房屋卻色澤鮮明,各所房屋髹上不一樣的色彩,但相互的配襯,又十分協調,看起來很悅目舒適。道森市不止色彩艷麗,也很有文化氣息。當地的一所旅館Westmark Inn,其中一幢的房間就名作傑克倫敦(Jack London Rooms)。初時不明所以,後來查看,原來美國文學家傑克倫敦所著的小說《荒野的呼喚》”The Call of the Wild”的時代背景就是淘金時期的道森小鎮。

道森鎮夏季日長夜短,午夜12時,依然陽光普照,有一所旅店就名作The Midnight Sun Hotel,也有一所賣編織品的商店,窗外就用上”Weaving the Midnight Sun”的名稱。道森雖小,卻有其魅力和可觀之處。

在道森過了兩天,經白馬市轉機,抵達旅程的最後一站,位於英屬歌倫比亞(又作卑斯省)的溫哥華。溫哥華是加拿大第三大城會,有大量華人聚居,也是很多香港人愛移居的地方。我曾到訪多次,一切都很熟悉。這次崔護重臨,當地的面貌沒有什麼改變,連十多年前在本拿比(Burnaby)光顧過的小店,也依然在營業。

溫哥華的市中心很熱鬧,各式商店、食肆,任君選擇。市內交通很方便,地鐵和輕軌火車( Sky Train)的路線包括了機場和大部份地區。這次重遊的舊地不多,只到了士丹利公園(Stanley Park)、華埠的中山公園、固蘭湖島市集(Granville Island Market)和烈治文(Richmond )的華人社區等,在此也不費篇幅了。停留數天後,便踏上歸途,結束三十多天之旅程。

後記

加拿大和阿拉斯加旅行團行程共三十天,但我們早了兩天到達,也多逗留三天。一個多月的旅程,回想起來,匆匆即過。除了溫哥華,行程中的地點,我是第一次遊歷的。會否意猶未盡,他日再訪,說句實話,要看機緣,不敢確定。這次不少地方都只是淺嚐,如文化深厚的加東地區、洛磯山下的卡城、班芙小鎮、基洛納等,只保留了美麗的印象,談不上深切的接觸,怪不得有些人會重複到某一次地點多次。

此行有七天在郵船之上。乘坐豪華郵船是生活的享受,美食之外,也有各式的娛樂和表演,一天很快就過去。如果要領略某些地區的歷史文化、風土人情、則要離開郵船這個「舒適圈」了。不過,有些景緻也只能在船上才可以觀賞的,例如此行看阿拉斯加的冰川、峽灣、以及水平線上的日出和日落等。

此行另一體會,是自然生態和環境的面對的挑戰。氣候變化,極地的冰川迅速消融,看來難以逆轉。數年或十數年後,我在此篇遊記所寫的冰雪地區,還存在嗎,還可以觀賞嗎,真是一個問號。這也是促成我到訪阿拉斯加的原因。

以上遊記,大多是寫景,但探訪多年未見的中小學同學和昔日的同工,也是我不遠千里到美加的原因。這些故人,有些不見七、八載,有些更是兒時的玩伴,但離開校園後,就天隔一方的。睽違多載重逢,喜悅之情,難以言喻。

小學的同學,多在多倫多,中學的同學和工作夥伴,集中在溫哥華。中小學的同學,大家面上都有風霜,儘管如此,心中卻揮不去他們青春少艾時的音容。因為行程匆匆,我們重聚,只有大半天的光景,各人多年的生活情景,難以濃縮在這片刻中剖白。不過,往事何需重提,今天大家依舊過得好便是。

相隔多年才一見,但分手又在目前,總有離情感傷,不知多久後再聚。不必多言,也盡在不言裡。這次見面,就是最好的。

以前聽李叔同寫的《送別》,歌詞中有:「人生難得是相聚,唯有別離多」。年輕時不大理解其深意,因為很多朋友都是「共你每天都相見」的。今天明白,不是世故,歷盡蒼桑者,寫不出這些詞句。人生到了某一階段,很多事情是不能自已,或是不可操控的。至今,對這兩句歌詞的感受就份外深刻。

這次旅行,訪友與遊歷,兩者也達成了,夫復何求。

以上十段遊記,至此結束,謝謝新月人不棄,也感謝新月部落格讀者的厚愛。

【新月人按:由七月廿四日至八月廿五日,是剛好一個月,比利君撰寫了共十篇遊記,圖文並茂,記錄他親歷其境和奇景的行程,每段文字都經過嚴謹的印証,絕對是「真材實料,補而不燥」。這篇第十篇是大結局,謹此向比利致謝,還望日後再惠賜文章。】

2025年8月21日 星期四

加拿大與阿拉斯加遊記(九)

第四部 阿拉斯加

阿拉斯加之三

安哥拉治(Anchorage)(迪納利國家公園和保留區Denali National Park and Preserve)、費爾班克斯(Fairbanks) (圖片及文字:比利)

郵輪在惠蒂爾泊岸後,觀光火車已在碼頭側等候,這些火車由車頂至窗口,均是玻璃,觀景角度闊宏,遠近的高山河谷,一覽無遺。由惠蒂爾到安哥拉治,大概是兩小時半,中午前已扺市區。

安哥拉治是阿拉斯加最大的城市,人口只約三十萬,市中心不見很多遊人,也沒有現代化的高聳建築物,走起來十分從容自住。可能是人口少,消費相對也較高,從餐館食物的價格便可知。

安哥拉治附近有一個野生動物保護區(Wild Life Conversation Centre),距離市中心約一小時車程,也是在此地的一個旅遊重點。區內有阿拉斯加著名的動物,如棕熊、駝鹿(Moose)、大角羊、馴鹿(Caribou)等。這些動物有固定的活動範圍,保護區就相當於一個大型的動物園。阿拉斯加的動物品種,在其他國家是很少見到的,所以有一定的觀賞價值。

從動物保護區回程市區,導遊領我們走入拜倫冰川徑(Byron Glacier Trial),這條小徑平坦,時值夏季,林木陰翳,流水潺潺,走約半小時便到盡頭的拜倫冰川。遊人可以靠走上冰川,取景拍照。

安哥拉治平靜得很,夏季日長,入夜後依然天色明亮,從酒店的窗戶外望,人車稀少,最宜安心睡覺。

在安哥拉治兩天,第三天早上,出發前往迪納利國家公園,是一個很期待的行程。我們乘坐的是McKinley Explorer 觀光火車,機車之外,只有一卡,上層座位,下層是餐卡,乘客除了在上層觀看風景,也可以走到下層的車尾,看著長長的路軌和火車剛走過之處。觀光火車的速度不快,服務也十分周到。早上九時由安哥拉治出發,到達迪納利公園附近的酒店,是下午四時多,用了七個小時。

迪納利國家公園和保留區佔地24,585平方公里,位於阿拉斯加的內陸,北美最高的迪納利山峰(海拔6,194公尺),又稱麥金利山(Mt. McKinley)便位在公園之內。但據美國總統特朗普於2025年的行政命令,此取消了迪納利山的名字,正式命名為麥金利山。園內大多屬於荒野。每年夏天的旅遊季節,園方會提供遊園公車。其他的輛不能內進。迪納利國家公園暨保存區有大量的灰熊、馴鹿、白羊、麋鹿等野生動物。

踏足這個公園前,曾想像園內的草地和山坡上,有大批的野生動物(一如在非洲草原般),襯以連綿雪峰,是攝影的好題材,結果是大失所望。我們在上午出發,乘坐巴士進入園區後,都是彎曲的山路,公園面積大,觀景很遼闊,但灰熊、棕熊、馴鹿的踪影渺然。這也是時間的和氣溫的問題,大白天陽光熾然的時候,動物又怎會在路旁恭候閣下光臨,但我們最終能夠「野生捕獲」的,是阿拉斯加的州鳥柳雷鳥(Willow Ptarmigan)、純鹿和駱鹿等,尚不至空手而回。

動物會行走和匿藏,但山嶽不會,走了大半小時,便見識到白雪皓皓的北美第一山峰。沿山路繞行,相隔一小段時間,便可以由不同的角度欣賞此山的壯偉景色。巴士也會在不同位置和角度,讓遊人下車以麥金利山作背景拍照。遊公園的來回路線是相同的,花了約五小時完成公園遊,下午三時前回到酒店了。這是「到此一遊」,難以說是深度遊。幸而我們居住的地方,環境優美,走出門外,便是溪流。黃昏時份,在此漫步,觀看自然美景,也是一樂。

翌天清早離開迪納利公園,乘旅遊車前往費爾班克斯,下午飛往加拿大的育空。不巧遇上山火,延遲一個多小時,因此臨時取了一小段行程,到達費爾班克斯已是十一時多,只能短暫停留兩個小時。也就抓緊時間,希望多了解這個內陸城市。

費爾班克斯是美洲最北的城市,距離北極圈約二百公里,每年九月至翌年四月,均是觀看極光的最佳地點。它是阿拉斯加州第二大城市,市區人口約三萬多。我們在文化及遊客中心(Morris Thompson Cultural and Visitor Centre),便沿著附近的契納河Chena River漫步。河的一面,是公園和商業區,另一旁兩層的民居。河水清澈,倒影也甚美。沿河而行,增添了對此地的認識。

其一是費爾班克斯也是三文魚迴流的地方,牠們在契納河產卵,在岸上的公園就有介紹三文魚生態的圖片和文字,說出每四百條在契納河出生的魚苗,約只有一百條能游到大海,亦只有六條可以成長,回到出生的地點。

其二是費爾班克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,乃是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的空運樞紐。根據1941年的「租借法案」,美國大陸的軍用物資,就經過費爾班克斯送到西伯利亞。在契納河畔的公園就有一個紀念碑和軍人的銅像,說出這段淵源。

在費爾班克斯匆匆兩個多小時,下午便飛往加拿大的育空,稍後再經白馬市飛溫哥華。在費爾班克斯只是蜻蜓點水,過境而已。當地的冬令,別有一番景像,值得重臨細味。

【新月人按:比利君至此「上岸」。阿拉斯加之大,豈只有冰川,陸上遊亦頗有可觀,接近北極圈的城市及各種生態和生物資源,很有特色,圖片珍貴。遊記待續。】

 

2025年8月18日 星期一

加拿大與阿拉斯加遊記(八)

第四部 阿拉斯加

阿拉斯加之二

史可威 (Skagway)、冰川灣國家公園和保護區Glacier Bay National Park、學院峽灣(College Fjords) (圖片及文字:比利)

郵輪在黃昏前離開朱諾,沿內灣航道往北約165公里,翌日早上到達史可威,這是郵輪岸上活動的第三站。史可威是一個很小的市鎮,由碼頭走10分鐘,便可以到達市中心。十九世紀末這是一個淘金重鎮,聚集二萬以上的人口,今天,大多數居民已搬走,常住的不外是一千數百人。在這裡除了旅遊業以外,看不到有什麼工作機會。市區的範圍很小,一條縱向的直道(Main Street),另外是橫向的第一至第六小街,不用一小可以走完。市內也沒有什麼大型的商場和餐室,大多是售賣紀念品的小店,也有一些麵包和咖啡室。吸引旅客的,是它保留著尋金熱時期的建築物、木製的步道、古老的馬車,一切都停留在130年以前,十分適合喜愛懷舊的遊人。

史可威今天仍是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交通門戶,往北可到達加拿大育空區的白馬市(我們回程時,便取道白馬市乘內陸機到溫哥華)

離開史可威,便是連續兩天的海上旅程。郵船要先從史可威向南,駛出內灣航道,再折向北,才到冰川灣國家公園。它的面積多達一萬三千多平方公里,遊覽只乘船或乘坐直升機。國家公園內的船隻有配額,每天只有兩隻郵輪,船隻需取得公園管理局的許可證,並遵守相應的規定,如不可任意錨泊,航速和航道也有規定。因為氣候改變,冰川融化,所以,公園內的地形以至冰川的體積,會不斷改變。船隻駛入國家公園時,便有管理員(Ranger)登船,向乘客介紹景色及國家公園的資訊。

上午經過兩個冰川,分別是馬杰瑞冰川(Margerie Glacier)和蘭普魯(Lamplugh Glacier)。這天乘客均登上高層的甲板,觀看冰川的壯美的景像。冰川色調較冷,偏藍,相信這是因為陽光投射到堅硬的冰雪時,長波的紅色被吸收,短波的藍色卻被反射出來之故。在冰川一帶的海面是大小不一的浮冰。大家都期望在海上可以看到鯨魚搖動尾巴或躍出水面,一如在廣告畫或明信片所見的,可惜守候了大半天仍是落空。其實野生的動物,不會在什麼地方和你約會,等候閣下到來。和牠們相遇,多少要配合時間和運氣。當日也有人看到很之處有鯨魚踪影,但影像細小,也很快消失了。比較多見的,是隨著浮冰暢泳的小海豹,不過為數也不多。

經過冰川灣國家公園後,翌日黃昏時份到達學院峽灣(College Fjord)。峽灣是冰川侵蝕河谷所形成的地形,冰川由高山下滑,將山壁磨蝕,形成峽谷,北歐的挪威就有大量的峽谷。阿拉斯加的學院峽灣,其名字是因為十九世紀有不少長春籐大學(Ivy League University)的學生到此探險。峽灣由20多條冰河組成,上萬年的冰河,清澈的海水和冰塊,新鮮而微冷的空氣,構成這個「與世隔絕」的清淨世界,這裡是聯合國的保護區,是各種海洋生物的家,也是地球留給我們的自然遺產。

郵船離開學院峽灣,翌晨到達惠蒂爾(Whittier),在此結束七天海上之旅,展開拉斯加內陸之行。

【新月人按:比利君這部份的遊記寫冰川的壯美的景像。冰川色調冷、偏藍,形象冰冷,但確是難得一見的奇景。遊記待續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