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1日 星期一

沒有牆的教室

新學年剛開課,新學期應有新氣象。有人以沒有牆的教室多用作比喻,象徵學習的機會和過程,不應受限於四面牆(意指教室),而是可以在任何時間、場所進行,例如公園、咖啡店、社區、互聯網等,都可具有像教室的功能。

不過,紐西蘭的教育部門,卻把「沒有牆的教室」這個理念,以實體方式貫徹執行。自2011年來,政府興建的新教室,都是採用「開放空間」的設計 (open-plan design),課室與課室之間沒有牆壁,班與班之間也沒有完全分隔,目的是為了增加學與教的靈活性,讓班級與班級之間進行協作、互動,有需要時又可讓把班級合併,由多位教員一同擔任課堂上的教務。

轉眼14年過去,紐西蘭「沒有牆的教室」的成效如何?據現任教育部長 Erica Stanford 指出,她收到的意見,都是一面倒地表示,沒有牆的教室並不切合學生的需求,因為班級之間容易形成嘈雜的聲浪,影響學生專注力,學生的紀律亦較難維持。Stanford部長表示,她上任之初,已下令停建這類沒有牆的教室」,除非有特殊情況,才另作考慮。

或許紐西蘭人有獨特思維,又勇於嘗試;又或許當地甚少有像中式酒樓筵開十數席,觥籌交錯、喧嘩歡樂的場合,所以要虛渡14年光景,才決定停建沒有牆的教室。(網上圖片)

4 則留言:

  1. 早在千禧年之初,香港推行教育教革,提出了「拆牆鬆綁」的理念,教育局的主事者,在不同的場合,均鼓勵學校落實和貫徹這個理念。

    以下是2002年教育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的一段演辭:
    「傳統的教學方法和考試模式都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意。單向式的教學,封閉式的發問,單一的答案,都扼殺學生發揮思考和創意的空間。教育改革中提出「拆牆鬆綁」,就是要打破限制,鼓勵創造與革新,讓教育前線工作者能夠就教學模式與成效多反思、多嘗試,從而找出最能誘發學生的創意思維,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最具成效的學習方法。我們要創造開放而靈活的學習環境,使學生成為能自由思想的個體,敢於發揮個人的創意」。

    拆牆的原意是如此,香港沒有真正把學校教室的牆壁拆掉,更沒有興建不設教室牆壁的學校,可見,教育的牆,不是實體的,是無形的,正如「雞蛋與高牆」,也是無形的。紐國在2011年興建沒有牆的教室,是聰明還是笨伯,十分明顯。外國的月亮,也不一定是更圓的。

    牆,還是有需要的,牧場要圍牆,以防牲畜跑掉,監獄更需高牆。人與人之間,也總不能沒有牆,這是「自我保護,提防他人」的機制。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紐西蘭人是聰明還是笨伯,很難分得清,但會做些看似有創意但又令一般人難以理解的事情,然後才發現此路不通,再走回頭。未知是否像他們勇於行山探險,想闖一條新路,但有時又會失敗呢。
      唯一肯定的,這些都不是壞人,只是其嘗試沒有成效。

      刪除
  2. 没有牆的教室。。又令我那些年的秋季,學校經常户行旅教行探索歷奇,有一次性旅行燒烤,又或三日兩夜宿營,體驗互助過程,師生間團體精神,特別令人印象猶新。。又或現在學校穿州過省交流團,也是非常好另類教室。:)路過的讀者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路過兄確是經歷過沒有牆的教室,做對了,難怪印象難忘。

      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