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1月8日 星期四

一校一EO有幫助嗎?

互聯網圖片
2018年《施政報告》有建議,為公營學校提供5億多元額外經常資源,加強學校及校董會的行政支援。之前在七月,校本管理政策專責小組已有建議,教育局應為學校提供額外資源,亦即落實所謂「一校一EO」,幫助校方的行政工作

互聯網圖片
其實一校一EO或行政主任並非新建議,還可追溯至2010年《施政報告》,當中提及在學校增設行政人員職位,以紓緩老師的非教學工作壓力。不過,關鍵的問題是:那些是老師的「非教學工作」呢?加增一位EO可以幫助紓緩老師的非教學工作嗎?

如果把在課室授課之外的工作,如學生管理,聯絡家長,課外活動等,都視為「非教學工作」,那麼新增的EO縱然有三頭六臂也做不來。EO負責的「非教學工作」,極可能是與採購、招標、財務管理、人事及對外聯絡等有關的工作,目前這些工作,已有校務處的文職員工負責。不過,就算增加EO後,老師對這類「非教學工作」,恐怕也不能置身事外。例如,購買科學儀器,先要該科老師羅列具體細節,才交由EO或文職員工跟進。

互聯網圖片
一校一EO有幫助嗎?可以預期,多了一個EO或行政主任,很可能變成只多了一個統籌人員。要減輕老師的非教學工作,須要新思維,作出「源頭減廢」,即精簡公營學校的行政,諷刺地,這亦即涉及「校本管理」制度,但問題複雜,難以一言蔽之。

6 則留言:

  1. 香港的公營學校近年的撥款和資源很多,撥款的名目多不數,學校的人手也增加了。教育經費也成為政府每年的主要支出。

    問題是撥款和教育質素、成效是否成正比例。香港學生的語文水平、數理能力、分析和思維、批判和獨立思考能力,近年也是否因資源增加有進步?和鄰近地區及歐美國定相比,我們下一代的競爭力如何?政府有沒有作客觀的研究,來論證增加教育經費的成效?




    回覆刪除
  2.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。

    回覆刪除
  3. 政府的財政充裕,增加對學校的資助,沒有人會說不。學校的人手編制多了,又可以增加就業的機會,誰會說不好。回看97以前,香港的公營學校就沒有這麼好的「福利」,當然是主客環境有異,也和港英政府的「理財哲學」,盡量控制給學校及公營機構的「經常性開支」有關。若公營部份架構臃腫、薪金支出龐大,是易放難收的事。


    學校行政主任的工作,一貫是由校長、副校長以致主任級教師所承擔的。校長和副校長就是行政人員,下有校務處的文職人員協助。校長一般不用擔任教學工作、副校長和主任的教節也會因應減少,原因就是他們的負起許多的行政和策劃工作。增名了「行政主任」,其實一般「基層教師」並不會直受惠、課擔不會減輕,日常教學外,同樣也要處理學生問題和與家長溝通。

    學校如何善用資源、善用公帤才是最重要。學校如何自我問責、樂育英才才是更重要。香港的公營學校並不缺錢,以前教育局的核數報告,批評不少資助學校保留大量的批款不用,多年累積數以百萬。利用現有資源,並把行政工作化繁為簡,是提高效率及節省公帤的方法。


    小弟認為增加「行政主任」並非學校急切的需要,新月人問「有幫助」嗎。小弟認為水是潑了出去,但提升教育質素是另一回事。施政報告的這項政策,只是政治策略,並非真正的教育策略。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增加「行政主任」是曾蔭權年代首先提出,現在落實,似乎是現時政府找些措施派糖,讓教育界的工會頭頭門可以攞彩,得以平衡各方利益。

      香港的公營學校經費不缺,但沒有人嫌錢多,派糖怎會不歡迎,但加一個人會減輕其他人工作嗎?還是反而有機會令他們增加工作呢?這可以是很吊詭。

      刪除
  4. 記得小弟的中學年代,學校有一名化學老師,學生均稱他為X老總。到底這名字如何得來,當時小弟不甚了了,只知他在學校什麼都管,乜都有佢份,有些同學說他是「總務主任」,那麼,學校的行政事務,少不了他一份。

    所以,學校的「行政主任」,由來己久,只不過有些學校由老師兼任,有些學校由「書記」負責,聽校長指示和安排。什麼通告、購物、各類文件備妥,就交校長批核和簽署,一向行之有效。

    一如新月人所說,政府批出這個行政主任的職位,每年的的經常開支達五億元。如果此款項當給學校自行運用的方式,例如增聘教師、社工、或校務處職員,會有多少學校選擇用高薪聘請這樣一位行政主任呢?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有些「老總」是工作賣力,什麼都管,乜都有份;另外有些「老總」是一味靠「老點」,指人做嘢,自己唔郁手。無論請什麼工種的人員,都有機會遇上這兩類人。

      此外,尚有一類「老總」,本身不是從事這類職位,但很有個人魅力,很有領導才能,又樂於助人,朋友之間遂增以「老總」名稱,帶有恭維之意。能夠認識這樣的「老總」是福氣。

      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