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

梅花開於大埔太和

還未到農曆新年,友人告知,大埔太和有梅花開放,且花期只餘三數天。翌日早上趕往,從港鐵太和站下車,經B出口及太和廣場,出太和邨,來到大埔太和路的「大埔太和農墟」(隔鄰是「大埔救護站」),老遠已看到有數十人聚集,拿著長鏡、手機拍過不停。

大埔太和這株梅花很高大,生長於「大埔太和農墟」內,枝幹伸出行人路,梅花正怒放,盈盈滿枝,美不勝收。
 

梅花花朵細小,密密地生在枝幹和樹上甚至梅花成林應該最壯觀。但在新市鎮的大埔太和港鐵站附近的路旁,已可看到整株盛開的梅花,應感謝保育這株梅花的「大埔太和農墟」,更何況個別花朵的形態亦有可觀之處。
 

4 則留言:

  1. 梅花在香港比較少有。小弟也得聞大埔有一株,可惜俗務羈身,未及親往觀賞。正煩惱錯過了花期,看新月人的圖片,真正是「望梅止渴」也。

    梅花是中華民國的國花,也令小弟想起鄧麗君,想起她主唱的電影插曲《梅花》。鄧麗君歌藝超凡,無人能及,可惜伊人已渺。

    梅花孤傲高潔,自古被文人雅士吟咏。喬吉的元曲《水仙子》「冬前冬後幾村莊。溪北溪南兩履霜。樹頭樹底孤山上。 冷風來何處香。忽相逢縞袂綃裳。 酒醒寒驚夢。笛悽春斷腸。淡月昏黃。」描寫的正是尋梅。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元曲《水仙子》描寫尋梅,但內文沒有一個「梅」字,確是要靠閣下解話了。
      以前很多女士叫做阿梅,如今少了,大概是廣東話「梅」與「霉」同音。

      刪除
  2. 詩詞貴含蓄和韻味。「冷風來,何處香,忽相逢縞袂綃裳。」所寫的就是梅花。縞和綃都是絲織的輕紗。縞白綃黑。袂是衣袖,裳是下身的衣服(上衣,下裳)。梅花的枝幹近黑,花瓣雪白,遠看就如一個穿著白紗黑裳的仙女,用的是借喻手法。
    曲中無梅字,但處處有梅。「冬前冬後,溪南溪北、樹頭樹底」道出時令和地方,表示了詩人用了很長的時間和遍踏不同地方尋花。冬天前後,所尋者何花?一定是梅了。
    借用一句,此曲「不著一字,盡得風流。」

    梅是一個好的名字,也是姓氏。小弟愛梅,也愛桃、蓮、菊等。置身眾香國,人生一大樂事也。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閣下文學修養好,以更高境界賞梅。新月人如再有機會欣賞梅花,會抄錄閣下引用的文學作品。冬天未盡,梅花或仍有。

      刪除